开栏语:
“春语”声声,传递民意;“春愿”殷殷,共绘蓝图。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,2025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。代表委员们怀揣着人民的期盼,带来了基层的声音。乡村振兴的蓝图,科技强国的梦想,教育公平的期盼,医疗保障的完善……即日起,川网传媒?四川发布推出《春语春愿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,聆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真实、最鲜活的基层声音,看代表委员如何让群众心声在两会的舞台上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委员名片:全国政协委员、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、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勇
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,如何创新育人模式,畅通人才成长渠道,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曾勇思考的方向。3月4日,曾勇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后,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“许多本科生都会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,这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,本科生在学习阶段就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考试,所以使得他们大学学习不是很完整,基础打得不牢。”曾勇告诉记者,他希望能创新探索本研贯通模式,助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。
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魂,但关键和落脚点应该是生产力。曾勇认为,应将科技创新与产业有机对接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形成实际的生产力。
“在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这个问题上,‘弗劳恩霍夫模式’可谓这方面的典范。”曾勇说,该模式是在政府资助下,以企业形式运作,政产学研相结合,非营利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运营方式。当下,学校、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的成果无法转化成产品,主要因为没经过中试、熟化、工程化的过程,但除了央企、华为等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,一般中小企业“接不住”高校的科研成果。
对此,他希望能加快中试平台建设,努力缩小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鸿沟,破除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堵点。同时,探索建立“高校—新型研发机构(包括工程化熟化平台)—企业”协同发展模式,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,大力发展科技金融,通过天使资金、创投基金、投贷联动、金融科技等方式撬动和吸引多元化投入。
此外,曾勇还关注到国际中文师资培养。他说,当下全球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很大,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,全球中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职业(专业型)教育为主,需要更多能够胜任“中文+”和“+中文”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和相关教材资源建设。
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专家,曾勇建议,希望由教育部门牵头,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对自身特色和所处区域优势的研判,确定自身面向特定区域、国别的人才培养特色,从而形成差异化、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同时,将语言技能和专业、职业技能教学整合到一个培养框架,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学和专业、职业技能知识,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。探索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,让其真正成为符合区域、国家需求的师资人才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恰逢学雷锋日。曾勇表示,雷锋精神永不过时,他将践行雷锋精神,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。
来源:四川发布